据新华网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,于山水、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、抒情达意,自王维,经苏轼、赵孟頫、董其昌诸先贤,成文人画一脉,传至当代,不断开创写意新境。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、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,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,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“欧颜柳赵”楷书四大家之赵孟頫,作为“吴兴八俊”之一,不仅书画兼擅,还是元代文人画领袖人物,其在文人画理论上的重要建树,于中国美术史更是影响深远,从其书画作品、理论,可以管窥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以及精神内涵,泽被当下中国画的发展。
赵孟頫晚年曾作诗一首:“齿豁头童六十三,一生事事总堪惭。唯余笔砚情犹在,留与人间作笑谈”,字里行间流露着许多人生尴尬无奈之情,但却明确表达了画家以真性情付之绘画的精神寄托。绘画的灵魂不是创新,而是真诚。卖弄、作假,或为金钱创作,无以出艺术精品。一个人的品德、学养,都在作品中有所展现。从赵孟頫的传世名作《鹊华秋色图》来看,整体感觉淡雅,行笔非常从容。明代董其昌在《鹊华秋色图》上曾跋文曰:“吴兴此图,兼右丞、北苑二家。画法有唐人之致,去其纤;有北宋之雄,去其犷。故曰师法舍短,亦如书家以肖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”。董其昌将赵孟頫及《鹊华秋色图》置于中国书画的历史长河中,以美术史家的眼光,得出了准确、公允的评价。
“宋人画人物,不及唐人远甚,予刻意学唐人,殆欲尽去宋人笔墨”,赵孟頫主张绘画师法唐代,学唐人的古朴简易。因为南宋院体画之末流往往圭角毕露,赵孟頫从中看到了南宋院体的衰微,故提出“作画贵有古意”以及“书画同源”说。正如赵孟頫在《自题秀石疏林图》中所云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于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会此,方知书画本来同”,提出“书画同源”的艺术主张,以突出绘画的书写性,不仅身体力行,更泽流后世。
赵孟頫的“作画贵有古意”,和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,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。应该说,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,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。那么,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差异何在?南宋院体画为什么会向文人画过渡?赵孟頫又为什么提出画要有“古意”?他说,画无古意,百病丛生。画无古意,虽工无益。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。
尚朴即主张俭朴,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,凡所有